English

点燃朝阳的白发

1998-08-19 来源:光明日报 吕志贵 我有话说

每天清晨,东方刚刚吐出鱼肚白,就看到滔滔滚滚的鸭绿江中段——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乡西江村的江面上,有位满头白发、面容清癯名叫林德发的老人驾着一条大铁船,穿梭大江两岸,把十几个村落的40多名小学生送到学校去,傍晚再接回来……

1990年5月,高大的栗子树垂下璎珞般的金丝线,满坡的石蹦花吐着白色芬芳,林德发挑起了这副重担,一干就是8年,而且是无偿的。这是一项责任重大、特别缠人的工作呀!从地图上看西江村一目了然:浩瀚的大江向南一泻千里,腰岭子“半岛”伸出手臂一拦,它一甩头向西冲进20多里,撞在白花花的沙滩上,又退了回来。这条江汊子,当地称做“西江”。12个村民组的满族、朝鲜族、汉族村民撒芝麻般地住在两岸高高的山腰上。这些屯落的孩子到上游的学校去,两岸的悬崖峭壁无法穿过,只能经过中间的水路,最远的要走20多里。最初上学的时候,孩子得自己摇着晃晃荡荡的小木船,大孩子带着小孩子,三五个人一条船。每当遇到风啊浪啊雪啊,大人们便齐刷刷地站在山岗上望眼欲穿地盼着孩子们归来。后来,县教育局拨款买了这条大铁船,专门为西江村接送学生。家住在腰岭子、担任村民组长的林德发看到好多孩子因路途困难辍学特别痛心: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急需人才,如果个个都是文盲,这里的面貌何时才能改变呢?因此,他向村委会请缨,义务地接送这些像朝阳像鲜花像幼苗般的孩子。

每天早晨,林德发就早早地来到江边,把船准备好,一个庄一个屯地去接孩子。孩子叽叽喳喳,天生的好动好闹,大江足有三四米深,稍不注意,孩子就可能出危险。因此,林德发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抱到舱中,照看每个孩子坐好才开船。一天两个往返,他至少用去三四个小时。遇到风雨天,飞驰的江船上无法穿住雨衣,他浑身总是浇得水淋淋的;到了冬天,那就更难了。大铁船用的是柴油机,冻得梆梆的。早晨,他都要在5点钟打着手电筒来到寒风刺骨的江边,先架起一堆火烤船,半个小时后再回家提来开水才能把船发动起来。满天璀璨的星斗,满江白茫茫的大雾,归来时他浑身上下白花花的冰霜,活像一株“走动”的雾凇。这些年来,林德发就是在家中干活,一颗心也无时不刻地挂在孩子身上:有时,趟地正趟到地中心,一看接孩子时间到了,卸下牲口就去开船;有时,吃饭碗都端起来了,也是撂下就走,回来饭菜早凉透了;有时,他头痛脑热生病了,一想到孩子那双期盼的眼睛,咬着牙又去了;还有的时候,实在去不了,儿子代他去接,他也是千叮咛、万嘱咐,回来要详详细细地询问半天。就这样,3200多天过去了,他一头黑丝变成了斑斑白发,燃点着孩子们一茬茬毕业了,一茬茬地考入初中、高中,还第一次有了中专生。

邻居刘贵江最清楚林德发这些年为孩子操了多少心、误了多少活儿。每天接送孩子,林德发急匆匆的脚步总是像钟点般地敲击他的心。过去,他三女儿念书,老两口儿没少流泪;现在,他的小孙子上学了,由林德发接送,再坏的天气,就是江水涨大潮,他也不担心了。同他一样,全村的人对林德发都特别信任,有感情。每当林德发闲暇在家时,特别是节假日,林家总是聚满了人,有干部,有家长,有毕业的和没毕业的孩子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把握“新质生产力”概念的理论基础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